文章作者:澳门新葡澳京官网医疗
发布时间:2024-03-11 15:03:08
浏览次数:
次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2024年3月9日(星期六)下午3时,在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邀请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王贺胜就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住房、医疗疾控等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以下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王贺胜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实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疾控工作和人民健康福祉是息息相关的,围绕着疾控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您能否谈一下疾控体系的建设有哪些新的变化?下一步为人民健康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王贺胜:谢谢您的提问。借这个机会,我也要感谢媒体朋友对疾控事业的关注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疾控体系的建设,作出了改革完善疾控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疾控局成立以来,坚决贯彻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提请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坚持和加强党对疾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系统重塑、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具体来说,实现了五个“更加”。
一是监测预警更加灵敏。从健全制度机制、拓展监测渠道、规范评估预警、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建立健全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拓展形成了哨点医院监测、病毒变异监测、城市污水监测等10个子系统,强化了部门间信息通报和数据共享,为提前预判疫情流行态势,提早部署、有效应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是应急处置更加有效。已在全国建成了20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不管哪个地方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都能第一时间派出国家队支援。比如,去年12月甘肃积石山地震发生后,甘肃和青海承建的3支国家队就立即赶到了灾区,协助和指导开展临时安置点的环境消杀、传染病监测、风险评估、饮用水监测等工作,助力实现灾后无大疫。我们还将新建5支国家队,并且在全国所有市、县建设基层应急小分队,进一步提高传染病应对处置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技术手段更加先进。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提升防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平均报告时间从5天缩短到了4个小时。国家层面建立了72小时内快速鉴定300种病原体的技术体系,所有省级和90%的市级疾控中心都具备了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的能力。我们还建立了全国电话流调系统,启用“95120”专用流调号码,有效提升了流调工作的效率。四是综合监督更加有力。持续加强卫生健康综合监督体系建设,提高基层执法信息化水平,推进实现智能化监管,不断提升监督执法能力。开展了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等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的领域,持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去年,全国累计开展了监督检查430万次,及时查处违法行为,有效维护群众的健康权益。五是科普宣教更加接地气。持续开展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结合公众关心的传染病防控、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重要节假日疾病防控等热点话题,及时主动发布指引指南和健康提示,组织专家宣传解读,有效回应社会关切,推动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努力营造群防群控的良好社会氛围。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快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筑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切实为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谢谢。南方周末记者:大家对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传染病的防控问题都很关心,请问目前我国在遏制这些重大传染病、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方面的情况如何?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王贺胜:谢谢您的提问。传染病防控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疾控系统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疾病防控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推动传染病防控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一批”。一是消除了一批。继消灭天花、消除丝虫病、脊髓灰质炎、新生儿破伤风之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不懈努力,2021年我国又消除了疟疾,结束了这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点传染病肆虐千年的历史,在我国公共卫生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闻公报称,中国疟疾感染病例由1940年的3000万减少至零,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二是控制了一批。目前,艾滋病、结核病、乙肝、丙肝、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都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基本阻断,母婴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成功率达到95%以上,每年新报告感染者数、感染者病死率均呈下降趋势,我国艾滋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结核病的发病率稳步下降,成功治疗率保持在了90%以上,死亡率降至发达国家水平。病毒性肝炎新发感染者数大幅减少,通过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普及乙肝疫苗接种,五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控制在1%以下,保护了数以千万的儿童免于感染。
三是降低了一批。麻疹、乙脑、流脑等疫苗可预防的多种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比如,近年我国每年报告五六百例麻疹病例,这在全球处于极低流行水平。包虫病、蛔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疫情也明显下降,全面迈向控制或消除的新阶段。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新发突发传染病发生风险仍然持续存在,巩固传染病防控成效的任务仍然艰巨,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继续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不断总结经验,完善防控体系,优化防控策略,巩固提升防控成效,最大程度降低传染病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谢谢。
澳门澳广视记者:我提出的问题是关于疾病防控的。近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就“X疾病”暴发的可能性发出警告,说新的变异体和流行病的暴发“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不是是否会暴发的问题”。请问该如何防范“X疾病”可能带给我们的危害呢?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王贺胜:谢谢这位澳门记者的提问。国际社会对“X疾病”高度关注,所谓“X疾病”,并不代表某一种具体的疾病,而是由未知病原体引发可能导致全球大流行的传染病。“X疾病”最主要的特点是“高致命、传染快、易变异”,它的发生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很难对“X疾病”的病原体以及发生的时间、地点来进行预测。各国专家普遍认为,受全球气候加速变化、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病原跨物种传播频繁发生等因素影响,由“X疾病”引发全球大流行的风险在持续增加。虽然“X疾病”的发生很难避免,但由此引发的大流行是可以防范和应对的。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坚持底线思维,认真总结借鉴新冠疫情的防控经验,会同相关部门提前谋划,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以准备工作的确定性,来应对传染病大流行的不确定性。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坚持依法防控,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平急转换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体系,强化传染病风险评估,提升早发现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队伍演练,做好相关物资储备,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四是建立健全科学防控体系,加大科研投入,推进传染病大流行的前瞻性研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五是建立健全群防群控体系,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和基层治理机制,广泛开展科普宣教,全面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和疾病防控能力水平。传染病流行没有国界,防范应对全球传染病大流行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携手同行。我们将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推动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其他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大流行条约》缔结和《国际卫生条例(2005)》修订,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谢谢。